世事如潮,潮起潮落之间,英雄与挫折交织着沉浮。毛主席临终前,心头最牵挂的,莫过于那支守护海疆的铁血军团——海军。1975年五月,毛主席主持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。在那个庄严的时刻,眼神虽显疲惫,但话语依旧铿锵有力。他紧握着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的手,嘱托道:“一定要把海军建设好,让敌人闻风丧胆。”
苏振华将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写进了一份报告中,提出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,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。毛主席阅毕,脸上露出罕见的欣慰笑容,似乎看到了海军未来的希望。
然而,随着毛主席的逝去,政局如暗流涌动,风云变幻。苏振华敏锐地察觉到这其中的复杂与危险,便紧紧追随华国锋的步伐,尽力协助他稳定局势。在“清除障碍”的过程中,苏振华贡献良多,他提出了四点关键建议:一是军队必须掌握在可靠之人手中;二是必须抓住舆论阵地;三是要特别保障中央领导核心的安全;四是行动要迅速,保密工作更不可忽视。
展开剩余69%后来,华国锋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,忧虑残余恶势力会在上海兴风作浪,认为必须立即派遣能在军地两方面都具有影响力的老干部前往镇压。叶剑英顺着这条思路,锁定了苏振华这位经验丰富的干部。
苏振华的经历可谓波澜壮阔。16岁时,他就投身赤卫队,18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经历过无数次反“围剿”战斗,身经百战,跟随红军长征跋涉千里。在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期间,他以刻苦勤奋著称,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,被誉为“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”。
抗战时期,苏振华担任冀鲁豫军区政委,面对日军的疯狂“扫荡”与国民党顽军的骚扰,他坚守阵地,带领军民扩大根据地,迎难而上。解放战争中,他参与了千里跃进大别山、淮海战役及解放大西南等重要战役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被任命为贵州省委书记,1954年调入海军工作,从此在这条铁血之路上辛勤耕耘。
1976年,接到命令的苏振华率工作组进驻上海。凭借充分的准备与果断的行动,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便平息了上海的动荡,稳住了局势。这份卓越的功绩,让华国锋对他器重有加。然而,随着政局逐渐回归平稳,华国锋提出了著名的“凡是”原则,苏振华也随之表示支持,因此遭遇了邓小平的首次批评。
1978年初,叶帅与军委常委们劝华国锋多走访部队,了解军情,有利于未来工作。华国锋先在杨村观看了空军飞行表演,正准备访朝,打算归国后去旅顺探望海军部队。苏振华则准备到海军一线蹲点整改。作为政治局成员,离开北京需报备,他找到了华国锋请假,获准离开,并顺便告知了华国锋将来要亲访海军的计划。
消息传到海军党委,领导们欢欣鼓舞。苏振华指示,码头、上下舰艇的地点及舰艇选择,都要精心安排,尤其是新型舰艇必须列队接受检阅。这一重大行动,按理需要军委总参谋部的批准,但苏振华却绕过了这一环节,犯了政治上的严重错误。罗瑞卿向邓小平汇报此事,邓小平支持罗瑞卿的反对意见,这导致苏振华再次受到批评。
1978年3月某个夜晚,广州麻斜军港的160号导弹驱逐舰发生了惨重事故,舰上134名官兵伤亡,价值达11亿元的先进舰艇毁于一旦。苏振华作为海军负责人,责任重大,难逃责难。尽管邓小平三次对他提出批评,但仍然认可他的能力,没有将其弃用。
岁月不饶人,1979年2月7日,苏振华在北京辞世,结束了这位铁血将军的传奇一生。尽管风波不断,他的忠诚与奉献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,激励着后来人奋勇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开网配资-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-股票配资理财-配资十大正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