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从图书馆借出《揭子兵法》的时候,差一点儿直接就还了。原因是翻看了半天才找到正文,前面先是三十多个中将、上将的墨宝,接着又是几个将军大校做的序,让人顿生“拉大旗作虎皮”之疑。待细读之,方觉此书有诸多可取之处,不啻为一部肝胆之作。
《揭子兵法》的作者揭暄,系明末清初的军事理论家、天文学家和数学家,明灭时曾入抗清义军,后见复明无望,转而深研兵法、天文、数术诸学,隐居不仕、著述颇丰,《揭子兵法》又称《兵经百篇》《兵经》《兵经百字》,亦名列其中。
《揭子兵法》以一百个兵学至要之字分别为题,融古往今来兵学精华铸百篇短文,读之确有新意呼之欲出。如果对古兵法略知一二,再读《揭子兵法》可能会有增益理解,提升感悟之效。
比如《秘》篇所言“谋成于密,败于泄”时用“秘于事会,恐泄于语言;秘于语言,恐泄于容貌;秘于容貌,恐泄于深情;秘于深情,恐泄于梦寐”来警醒人们泄密有多种途径,不得不慎,不得不察。此种深入浅出之笔,书中随处可见。
《揭》书语言干净利落、锤炼精道,常有“字少意丰”之感。
如《争》篇“战者,争事也。兵争交,将争谋,将将争机”,简单几个字,把不同职位上的军人职责说得一清二楚。
《机》《识》二篇,也用了很短的篇幅就将战事之“机”与为将之“识”说得详尽入理。如“势之维系处为机,事之转变处为机,物之紧切处为机,时之凑合处为机。有目前即是机,转盼即非机者;有乘之即为机,失之即无机者。谋之宜深,藏之宜密。定于识,利于决。”结语处道出了“识”在择“机”中的重要性。接着《识》篇中对为将者的“识敌”能力提出了相当清晰的要求。如“念之所起,我悉觉之;计之所胎,我悉洞之;智而能掩,巧而能伏,我悉烛之……若于意所未起者,能预拟尽变,先心敌心之心,敌后意而意,我谋而彼投也”可谓言简意赅,透彻详实。是呀,为将贵在能看透对手的把戏,否则何以为将,何以制敌呢?
书中有些论述相当朴实真切,在过去兵书中难得一见。《驭》篇中对各类将才的分析,便是一例。如“兵非善事,所利之才即为害之才。勇者必狠,武者必杀,智者必诈,谋者必忍(残忍)。兵不能遣勇武智谋之人,即不能遣狠杀诈忍之人;不用狠杀诈忍之人,则又无勇武智谋之人。故善驭者,使其能而去其凶,收其益而杜其损,则天下无非其才也。仇可招也,寇可抚也,盗贼可举,而果敢轻法,而夷狄远人,皆可使也。”此种不拘一格任用人才,成就事业之道可谓开阔畅达。
认真说来,《揭子兵法》应该说是作者在对前人著述的深研透解基础上,掺入了一些自己的生发和领悟之作,实难可贵。但后人如果将其成就与孙子、吴子并列,似有牵强不妥之处。毕竟前有车,后有辙,不可概而论之、同而论之。
中国兵法,确实曾高蹈于前,横绝于世,但时过境迁,已今非昔比了。兵器装备的高速发展,已经不是百姓舍生赴死、将领玩玩计谋就能赢得太平的年代了。不把军事科技这块短板速速提高,看来国依然难安,土仍旧难守,想必书前题词的诸位将军比普通百姓更有感触,更为急切。
揭暄(1613—1695),字子宣,号韦纶,别名半斋,明末广昌人,2013年是他诞辰400周年。搜搜网上,关于他的评价仅寥寥数语:“少负奇气,喜论兵,慷慨自任,独闭门户精思,得其要妙”,有“异人”名;《揭子兵书》后世评其“言警而核,自成一家”,有“异书”名。
2014-3-4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高开网配资-股票融资50万一天利息-股票配资理财-配资十大正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